疫情开始的时候感染者的数量相对于城市总人口而言感染率非常低,紧张程度是随着城市控制的程度才逐渐显示于世人面前。单看数字或者比率是无法体会和感受到个体的痛苦,但一定意义上来说医学,药物研发,乃至医疗保险,都是建立在概率上的。对于每个个人而言,每一种病痛都是100%的影响,但对于整个人类来讲,数字就是数字,医学,药物研发和医保政策也一定会服从机会成本原则。
昨天下午以前的主管打电话来讨论他们公司的一个中药产品(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推广模式的合规问题。最近两年年制药行业中最火爆的话题无非就是集中采购(包括4+7,各地阳光采购和国谈肿瘤药产品)。国家医保局要求不能以控费或者药占比为理由影响中标产品的合理使用(http://www.gov.cn/zhengce/2019-01/19/content_5359187.htm) 但随着中标产品价降量增,特别是一些原来并不在省级医保目录中的产品,一定会增加这部分药品占用医保资金份额。医保资金池毕竟是有限的,更何况随着老龄化进程,源头逐渐成枯竭态势。有进必有出,出的一定是对医保资金有大需求又在治疗过程中并非缺一不可的产品,那尚在医保目录里的OTC一定是目标之一,而TCM产品(特别是颗粒冲剂等口服剂型)都是OTC。药品定价和医保目录都需符合药品经济学的规则,肿瘤药国谈从一定角度上来说是挑战这个规则的。毕竟基础药物的普及都没有解决就开始做肿瘤药的医疗费用拖底(赫赛汀在19版目录里价格是5500元一支,而2019年赫赛汀已经是全国医院销售额排名第六的产品),我的看法这也就是中国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发展鸿沟的一个体现。
在集采之前就有过很多次OTC调出目录的传言,但这次至少是部分玩真的了。国家医保局的《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http://www.nhsa.gov.cn/art/2020/4/29/art_48_3059.html) 中明确提出将包括乙类OTC在内的十类产品调整出医保目录就很值得TCM产品厂家考虑了。乙类OTC调整后,是否在未来有将除了基药目录产品以外甲类OTC也调出目录的可能。乙类OTC在某些城市已经完全放开销售,对医保的依赖程度较轻,但甲类OTC仍然是很多医院药房和连锁药房的主力产品,一旦调出医保,首当其冲当然是药厂的销售模式,但同时对连锁药房乃至处方医生也会产生一定影响。